# 材质配置说明
# 前言
本文将详细介绍材质文件的结构与配置方式。
# 材质文件的加载
材质文件存放于资源包的materials文件夹下,我们打开resource_packs\vanilla\materials目录,可看到包含有下面这些文件,这些是微软原生定义的材质文件:
而resource_packs\vanilla_netease\materials目录下的材质文件,则是网易对原生材质文件的修改与扩充。
下面我们就先以原生微软的材质文件进行讲解,首先,目录下面的文件基本都是以".material"为后缀的文件,除此之外,还有3个重要的json文件,分别是common.json,fancy.json,sad.json。
我们先来看看sad.json和fancy.json,他们是用于控制画质表现的,内部各自定义了一个材质文件列表,fancy.json通常比sad.json多定义几个材质文件,并且会为某些材质文件多添加一些额外的宏,这些宏会使shader采用不同的代码块,实现对画质和性能的控制:
[ // sad.json
{"path":"materials/sad.material"},
{"path":"materials/entity.material"},
{"path":"materials/terrain.material"},
{"path":"materials/portal.material"},
{"path":"materials/barrier.material"},
{"path":"materials/wireframe.material"}
]
[ // fancy.json
{"path":"materials/fancy.material", "+defines":["FANCY"]},
{"path":"materials/entity.material", "+defines":["FANCY"]},
{"path":"materials/terrain.material", "+defines":["FANCY"]},
{"path":"materials/hologram.material"},
{"path":"materials/portal.material", "+defines":["FANCY"]},
{"path":"materials/barrier.material"},
{"path":"materials/wireframe.material"}
]
fancy.json相比sad.json多定义了fancy和hologram两个材质文件,并且为某些材质文件内的所有材质增加了FANCY
宏。开发者可以在shader中通过FANCY
宏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:
#ifdef FANCY
// 完整版效果
#else
// 青春版效果
#endif
通过游戏内的设置/视频/精美图像
开关可以实现fancy材质和sad材质的切换。当精美图像
开关打开时,fancy.json中的材质文件就会生效,反之sad.json中的材质文件就会生效:
为了实现更好的表现效果,fancy.json中的材质通常使用较复杂的运算,而sad.json中的材质则通过牺牲渲染表现来换取更好的性能。
开发者若需要编写开销较大的材质shader,可以考虑利用FANCY
宏同时编写一个低消耗的sad版本,然后分别把材质分别放在fancy与sad内定义的相应的材质文件中,玩家可以在游戏中通过精美图像
开关自行控制是否开启相应效果;如果开发者不需要区分材质的性能开销,则可以考虑仅使用common.json,所有在common.json中定义的材质文件都会被加载。
# 材质定义与引用
在此我们将简单介绍MC材质是如何被定义与引用的。
# 材质定义
假设有一个开发者自定义的材质文件example.material
,它的基本格式框架如下:
{ // example.material
"materials": {
"version": "1.0.0", // 表示material文件格式版本 必不可少
// 材质1
"mat_example": {
// ...具体的材质定义
},
// 材质2 它引用了mat_example
"other_mat:mat_example": {
// ...具体的材质定义
}
}
}
可以看到,所有的材质定义都被包含在materials
这个字段内,并且有一个version
字段也被包含在materials
内,用来标识这个材质文件的格式版本。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样的字符串:"other_mat:mat_example"
,它表示材质other_mat
继承自材质mat_example
,继承后的材质具有父材质的所有属性,在此基础上,子材质other_mat
还可以新增属性,或者覆盖父材质中已有的属性。
接下来看材质mat_example
的具体配置格式:
"mat_example": {
"vertexShader": "shaders/glsl/mat_example.vertex",
"fragmentShader": "shaders/glsl/mat_example.fragment",
"+defines": [
"USE_SKINNING",
"USE_OVERLAY",
"NETEASE_SKINNING"
],
"+samplerStates": [
{
"samplerIndex": 0,
"textureFilter": "Point"
}
],
"states": [
"Blending",
"DisableDepthWrite"
]
}
以下是对材质mat_example
配置的解读:
vertexShader
和fragmentShader
定义了这个材质使用的顶点着色器和片元着色器的路径,开发者需要自行实现对应的着色器+defines
定义了材质启用的宏定义,在shader中这些宏定义将会生效+samplerStates
定义了shader接受的采样纹理列表,纹理个数仅为1,其中samplerIndex
为0表示材质启用的纹理是TEXTURE_0
,textureFilter
指定了纹理采样的过滤方式为点过滤/点滤波state
定义了材质额外开启的渲染状态,其中的Blending
表示使用alpha混合,DisableDepthWrite
表示材质将不会影响屏幕的深度信息。
更具体的材质配置参数可以参考本文档的其余部分。
# 材质引用
接上节,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mat_example
的自定义材质,根据材质类型不同,引用材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。
# 网易骨骼模型引用材质
网易骨骼模型配置写在vanilla_netease/models/netease_models.json
文件中,开发者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模型配置段:
"model_name": {
"dy_load": true,
"mesh": "mesh/model_name_mesh.json",
"skeleton": "skeleton/model_name_skeleton.json"
}
这段配置没有给出引用的材质名,因此游戏会在渲染这个模型时默认使用entity_for_skeleton
材质,我们可以增加一个material
字段,显式地引用我们在entity.material
文件中自定义的材质:
"model_name": {
"dy_load": true,
"mesh": "mesh/model_name_mesh.json",
"skeleton": "skeleton/model_name_skeleton.json",
"material": "mat_example"
}
除此之外,我们还支持开发者使用多pass特性来加强骨骼模型的渲染效果。假设开发者希望让一个模型在单帧内使用不同材质各渲染一次,则可以将material
字段值改为数组:
"material": ["mat0", "mat1", "mat2"]
该模型将在每一帧按顺序渲染数组中所引用的材质。 在游戏内调取出这个模型,就可以预览到自定义材质的效果。
骨骼模型所引用的材质,其着色器需要支持
NETEASE_SKINNING
宏的功能,具体可以参考entity_for_skeleton
材质的着色器实现。
# 原版模型引用材质
在实体配置文件vanilla/entity/xxx.entity.json
中,我们可以找到与材质有关的配置内容:
{
"format_version": "1.8.0",
"minecraft:client_entity": {
"description": {
"identifier": "netease:xxx",
"materials": {
"default": "xxxxx",
... // 其他材质配置
},
... // 其他字段
}
}
}
其中materials
中的default
字段,就指定了这个实体在常态下使用的材质,我们可以将这个字段的值修改为我们自定义的材质,让这个实体在渲染时具有我们自定义的效果:
"default": "mat_example"
实体模型材质使用的着色器,需要支持
USE_SKINNING
宏,具体可以参考entity_static_netease
或者entity_static
材质的实现。
# 后处理引用材质
开发者可以在vanilla_netease/graphics_settings/post_process.json
找到后处理相关配置,在配置文件的process_array
字段下,我们可以看到若干个后处理的定义,在此以老电视机效果作为例子:
{
"name": "oldtv",
"enable": false,
"paras": [
{ "name": "density", "value": 0.1, "range": [0.0, 1.0] },
{ "name": "strength", "value": 1.0, "range": [0.0, 1.0] },
{ "name": "snow_size", "value": 2.0, "range": [0.5, 16.0] },
{ "name": "noise_fps", "value": 6.0, "range": [0.01, 64.0] },
{ "name": "black_zone", "value": 0.2, "range": [0.0, 1.0] }
],
"pass_array":[ // 后处理pass数组
{ // 第0个pass
"render_target":{
"width":1.0,
"height":1.0
},
"material":"old_tv" // 第0个pass使用的材质
}
]
}
该配置定义了后处理的名称、默认是否开启、着色器参数、后处理pass数组等信息。可以看到,后处理pass数组中的单个pass包含一个material
字段,这代表了这个pass将使用的材质,我们可以修改它的值,改变这个pass使用的材质。
制作后处理材质需要定义某些特殊的材质配置,并且着色器要基于全屏范围进行计算,具体可以参考
vanilla_netease/materials/postprocess.material
中的oldtv
材质
# 中国版粒子特效引用材质
中国版粒子特效可以使用网易MCStudio生成制作。中国版粒子特效具有默认材质,因此在特效配置中并没有显式地记录引用材质的名称。开发者可以在中国版粒子特效中,加入如下字段来改变粒子特效所引用的材质:
"materialname": {
"value": "my_material"
}
# 材质属性
我们把所有字段按功能分到以下几类中:
# 渲染状态
# states
配置渲染环境,可以有以下的值:
EnableAlphaToCoverage :半透明对象顺序无关渲染方式的一种,支持MSAA的环境下这个开关才有用,开启后物体边缘会根据透明度作更精确的柔和和过渡,也可用于有大量网格交错重叠的一些复杂场景。
Wireframe : 绘制线框模式
Blending : 开启颜色混合模式,常用于渲染半透明对象。声明这个之后通常也需要声明混合因子blendSrc,blendDst
DisableColorWrite : 不往颜色缓冲区写入颜色值,RGBA通道均不写入
DisableAlphaWrite : 不往颜色缓冲区写入透明度alpha值,允许写入RGB值
DisableRGBWrite : 不往颜色缓冲区写入透明度RGB值,允许写入Alpha值
DisableDepthTest : 关闭深度测试
DisableDepthWrite : 关闭深度写入
DisableCulling : 不开启背面剔除,会使模型的三角形无论朝向都会被渲染出来。默认情况下会开启背面剔除,即没有面朝相机的三角形会被剔除。
InvertCulling :开启正面剔除并且禁用背面剔除,使得朝向相机的三角形被剔除。
StencilWrite :开启蒙版写入
EnableStencilTest : 开启蒙版测试
# 着色器路径
# vertexShader
顶点着色器的路径,通常为shaders/glsl/XXX.vertex。
# vrGeometryShader 或 geometryShader
几何着色器的路径,通常为shaders/glsl/XXX.geometry,移动端用不到,无须考虑修改。
# fragmentShader
片段着色器的路径,通常为shaders/glsl/XXX.fragment。
# Shader宏定义
# defines
为使用到的Shader定义宏。为了代码的复用,我们很多不同的材质会使用相同的shader。此时若希望shader里面某处根据当前材质执行不一样的逻辑,则可以通过材质defines声明的宏去做判断。
我们可以用entity_for_skeleton
这个材质为例,它定义了USE_SKINNING,USE_OVERLAY,NETEASE_SKINNING三个宏。
"+defines": [ "USE_SKINNING", "USE_OVERLAY", "NETEASE_SKINNING" ]
于是在着色器可以中通过#ifdef
或#if
等语句来对宏进行判断并执行不同的逻辑,宏的判断语句是编译期处理的,性能不会因分支而下降:
#ifdef NETEASE_SKINNING
MAT4 boneMat = transpose(mat3x4ToMat4(BONES_70[int(BONEID_0)]));
entitySpacePosition = boneMat * POSITION;
entitySpaceNormal = boneMat * NORMAL;
#else
#if defined(LARGE_VERTEX_SHADER_UNIFORMS)
entitySpacePosition = BONES[int(BONEID_0)] * POSITION;
entitySpaceNormal = BONES[int(BONEID_0)] * NORMAL;
#else
entitySpacePosition = BONE * POSITION;
entitySpaceNormal = BONE * NORMAL;
#endif // defined(LARGE_VERTEX_SHADER_UNIFORMS)
#endif // NETEASE_SKINNING
# 运行时状态
# depth 深度测试
# depthFunc
深度检测通过函数,可以使用以下的值:
Always : 总是通过
Equal : 深度值与缓冲区值相等时通过
NotEqual :深度值与缓冲区值不相等时通过
Less :深度值小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Greater :深度值大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GreaterEqual :深度值大于等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LessEqual :深度值小于等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相关联的states渲染环境配置:
DisableDepthTest : 关闭深度测试
DisableDepthWrite : 关闭深度写入
# Stencil 蒙版测试
# stencilRef
与蒙版缓冲区比较或要被写入的值
# stencilRefOverride
是否使用缓冲区当前的值作为stencilRef,支持0或1:
1 : 使用配置的stencilRef,若配置了stencilRef则stencilRefOverride自动取1
0 : 使用缓冲区当前的值作为stencilRef,此情况下不配置stencilRef
# stencilReadMask
蒙版缓冲区的值与stencilRef值在比较前均会先与stencilReadMask进行位与运算
# stencilWriteMask
stencilRef值在写入蒙版缓冲区前会与stencilWriteMask进行位与运算
# frontFace, backFace
配置网格正面或反面使用什么蒙版测试函数,另外,判断的顺序为先蒙版检测,再深度检测,需要配置以下操作:
stencilFunc : stencilRef与蒙版缓冲区比较时使用的方法,支持下面的值:
Always : 总是通过
Equal : stencilRef与缓冲区值相等时通过
NotEqual :stencilRef与缓冲区值不相等时通过
Less :stencilRef小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Greater :stencilRef大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GreaterEqual :stencilRef大于等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LessEqual :stencilRef小于等于缓冲区值时通过
stencilFailOp :stencilFunc比较函数返回失败的时候执行的处理,支持下面的值:
Keep : 保留缓冲区原本数值
Replace : 往缓冲区写入 stencilRef位与stencilWriteMask 的值
stencilDepthFailOp : stencilFunc比较函数返回成功, 但深度测试失败的时候执行的处理,支持下面的值:
Keep : 保留缓冲区原本数值
Replace : 往缓冲区写入 stencilRef位与stencilWriteMask 的值
stencilPassOp : stencilFunc比较函数返回成功,而且深度测试成功的时候执行的处理,支持下面的值:
Keep : 保留缓冲区原本数值
Replace : 往缓冲区写入 stencilRef位与stencilWriteMask 的值
相关联的states渲染环境配置:
StencilWrite :开启蒙版写入
EnableStencilTest : 开启蒙版测试
最后我们看一段例子:
"shadow_back": {
"+states": [
"StencilWrite",
"DisableColorWrite",
"DisableDepthWrite",
"InvertCulling",
"EnableStencilTest"
],
"frontFace": {
"stencilFunc": "Always",
"stencilFailOp": "Keep",
"stencilDepthFailOp": "Keep",
"stencilPassOp": "Replace"
},
"backFace": {
"stencilFunc": "Always",
"stencilFailOp": "Keep",
"stencilDepthFailOp": "Keep",
"stencilPassOp": "Replace"
},
"stencilRef": 1,
"stencilReadMask": 255,
"stencilWriteMask": 1,
// 省略其余部分
}
例子中StencilWrite
代表支持蒙版缓冲区的写入,EnableStencilTest
代表开启蒙版测试,frontFace
配置了正向片元的模板测试策略,代表正向片元的蒙版测试总是通过(Always),深度测试不通过则保持缓冲区值不变(Keep),若深度测试通过则会将模板缓冲更新为stencilRef
的值。backFace
同理。
# Blend 半透明对象颜色混合
半透明对象的渲染需要配置混合因子,最终输出的rgb颜色值 = 当前颜色值 * 源混合因子 + 缓冲区中的颜色值 * 目标混合因子
# blendSrc
源混合因子
# blendDst
目标混合因子
# alphaSrc
计算alpha时的源混合因子,通常不配置取默认值
# alphaDst
计算alpha时的目标混合因子,通常不配置取默认值
混合因子总共可以取下面的值:
DestColor : 缓冲区颜色值
SourceColor : 当前颜色值
Zero : (0,0,0)
One : (1,1,1)
OneMinusDestColor : (1,1,1) - 缓冲区颜色值
OneMinusSrcColor : (1,1,1) - 当前颜色值
SourceAlpha : 当前颜色中的alpha值
DestAlpha : 缓冲区颜色中的alpha值
OneMinusSrcAlpha : 1 - 当前颜色值中的alpha值
在引擎中,默认值为:
blendSrc :SourceAlpha
blendDst :OneMinusSrcAlpha
alphaSrc :One
alphaDst :OneMinusSrcAlpha
相关联的states渲染环境配置:
Blending : 开启颜色混合模式,常用于渲染半透明对象。声明这个之后通常也需要声明混合因子blendSrc,blendDst
DisableColorWrite : 不往颜色缓冲区写入颜色值,RGBA通道均不写入
DisableAlphaWrite : 不往颜色缓冲区写入透明度alpha值,允许写入RGB值
DisableRGBWrite : 不往颜色缓冲区写入透明度RGB值,允许写入Alpha值
# sample 纹理采样
# samplerStates
配置采样状态,值为一个列表,根据需要采样的纹理个数为每一个纹理进行配置,通常若顶点属性中声明了UV0, UV1,代表需要采样两个纹理,这里则需要配置两个元素。下面看子元素的定义:
{
"samplerIndex": 0,
"textureFilter": "Point",
"textureWrap": "Repeat"
}
每个属性的定义如下:
# samplerIndex
数字,代表当前正在设置第几张纹理的属性,由0开始
# textureFilter
纹理过滤模式(默认为Point),当实际显示的纹理贴图相比于原图进行了放大或缩小时,新的分辨率贴图与原分辨率贴图上像素点的映射关系,可以有以下的值:
Point : 点采样
Bilinear : 双线性采样
Trilinear : 三线性采样
MipMapBilinear : MipMap双线性采样
TexelAA :纹素抗锯齿(不是所有设备都支持,不建议使用)
PCF :通过比较函数进行采样(不是所有设备都支持,不建议使用)
# textureWrap
纹理包裹模式,控制uv若在[0,1]之外的时候应该采样到什么样的纹理,可以有如下的值:
Repeat : 重复,即把值求模到[0,1]之间进行采样
Clamp : 边缘采样,采样最靠近的边缘的值,即1.1比较靠近1,则取1;-0.1比较靠近0,则取0。
# vertex 顶点属性
# vertexFields
顶点属性,用于声明使用这个材质进行渲染的网格每个顶点保存有什么属性,由美术制作资源的时候决定,可能用到的有以下的值:
Position : 模型空间坐标
Color : 颜色
Normal : 法线
UV0 :纹理采样坐标
UV1 :纹理采样坐标
UV2 :纹理采样坐标
BoneId0 : 骨骼ID,骨骼模型中用到
# rasterizer 光栅化环境配置
# msaaSupport
配置MSAA(多重采样抗锯齿)的支持(引擎中的默认值为NonMSAA)
NonMSAA : 在没有开启MSAA的时候材质允许使用
MSAA : 在开启MSAA的时候材质允许使用
Both :无论是否开启MSAA,材质都允许使用。通常使用这个值就可以了。
# 深度偏移
深度偏移主要用于解决z-fighting问题,即当两个物体深度相近,则渲染时可能会出现某些帧显示这个物体,某些帧显示另一个物体这种闪烁现象。深度偏移的原理是把其中一个对象往深度大或者小的方向偏移一下,使他们的深度不再一样。 可配置以下四个变量:
depthBias
slopeScaledDepthBias
depthBiasOGL
slopeScaledDepthBiasOGL
具体偏移的深度为:
offset = (slopeScaledDepthBias * m) + (depthBias * r)
在OGL平台上则为:
offset = (slopeScaledDepthBiasOGL * m) + (depthBiasOGL * r)
m是多边形的深度的斜率(在光栅化阶段计算得出)中的最大值。一个多边形越是与近裁剪面平行,m就越接近0。 r是能产生在窗口坐标系的深度值中可分辨的差异的最小值,r是由具体实现OpenGL的平台指定的一个常量。
相关联的states渲染环境配置:
Wireframe : 绘制线框模式
DisableCulling : 同时渲染正面和反面
InvertCulling :使用正面裁剪。默认情况下为背面裁剪,声明这个之后则渲染背面,裁剪掉正面
# primitive 图元
# primitiveMode
图元渲染模式(引擎中的默认值为TriangleList):
None : 不渲染,正常情况下不会为这个值
QuadList :四边形模式
TriangleList : 每三个顶点绘制一个三角形的模式,例如第一个三角形使用顶点v0,v1,v2,第二个使用v3,v4,v5
TriangleStrip : 每一个顶点会与前两个出现的顶点构成三角形,结构复杂一点,但会节省数据量
LineList : 每两个顶点绘制一条线段
Line : 每一个顶点会与前一个出现的一个顶点构成线段。
# 材质变体
# variants
用于快速基于大部分相同定义实现多种子材质。看下面entity_static这个实际例子:
"entity_static": {
"vertexShader": "shaders/entity.vertex",
"vrGeometryShader": "shaders/entity.geometry",
"fragmentShader": "shaders/entity.fragment",
"vertexFields": [
{ "field": "Position" },
{ "field": "Normal" },
{ "field": "UV0" }
],
"variants": [
{
"skinning": {
"+defines": [ "USE_SKINNING" ],
"vertexFields": [
{ "field": "Position" },
{ "field": "BoneId0" },
{ "field": "Normal" },
{ "field": "UV0" }
]
}
},
{
"skinning_color": {
"+defines": [ "USE_SKINNING", "USE_OVERLAY" ],
"+states": [ "Blending" ],
"vertexFields": [
{ "field": "Position" },
{ "field": "BoneId0" },
{ "field": "Color" },
{ "field": "Normal" },
{ "field": "UV0" }
]
}
}
],
"msaaSupport": "Both",
"+samplerStates": [
{
"samplerIndex": 0,
"textureFilter": "Point"
}
]
},
variants即为材质变体的声明,上述声明了skinning和skinning_color两个子变体,子变体中对外部某些字段进行了改写。实际使用中,相当于快速定义了两个材质,本体和变体间用点"."连接,两个材质分别为entity_static.skinning
和entity_static.skinning_color
除此之外,后续如果有其它材质继承自entity_static,比如entity_dynamic,则此材质也会同时继承有此两种变体,分别为entity_dynamic.skinning
和entity_dynamic.skinning_color
# 材质合并规则
不同目录文件中声明了同一材质时的,在加载后会根据以下规则进行合并: 1.通常情况下后加载的文件的材质的字段会覆盖之前加载的 2.以下字段特殊,除了替换以外,还支持使用"+"添加与使用"-"删除属性的操作:
defines
states
samplerStates
举一个的例子,例如包体文件中声明了这么一材质(省略无关代码),定义了三个宏:
"testMat": {
"defines": [ "MACRO_1", "MACRO_2", "MACRO_3" ],
}
此时,一个Mod也声明了此材质,定义了另外三个宏:
"testMat": {
"defines": [ "MACRO_4", "MACRO_5", "MACRO_6" ],
}
上述情况下,最终运行时相当于defines字段被覆盖,实际运行时生效的宏只有: MACRO_4, MACRO_5, MACRO_6
若MOD中定义的时候使用了"+"符号:
"testMat": {
"+defines": [ "MACRO_4", "MACRO_5", "MACRO_6" ],
}
相当于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定义,则实际运行时生效的宏有: MACRO_1, MACRO_2, MACRO_3, MACRO_4, MACRO_5, MACRO_6
若MOD中定义的时候使用了"-"符号:
"testMat": {
"-defines": [ "MACRO_3"],
}
相当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删除某些定义,则实际运行时生效的宏只有: MACRO_1, MACRO_2
若多个文件都对同一材质进行了定义,而且分别涉及有覆盖,添加,删除操作,则依次生效的顺序为: 先执行所有的覆盖操作,再执行所有的添加操作,最后执行所有的删除操作。
即如果有其中一个材质文件声明删除MACRO_3操作:
"testMat": {
"-defines": [ "MACRO_3"],
}
则无论其它文件怎么覆盖,添加MACRO_3,最终合成后这一个材质一定不会有MACRO_3宏。